产品展示
多措并举破解新能源车充电困局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充电桩成了车主的“刚需”,充电桩建设、安装需求持续攀升,但个别物业公司并不配合安装,因充电桩安装、使用引发的纠纷持续增加。为解决新能源车充电问题,一些小区和公共停车场内都增设了充电桩,但时常被燃油车占位。还有充电价格不透明、服务没保障等乱象,给车主带来充电、出行焦虑。
如何破解新能源车充电困局,让新能源车主安心出行?《法治日报》记者正常采访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翟业虎、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叶刚和北京瀛和(沈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国照。
王叶刚:业主既可以依法主张在自己的专有车位安装充电桩,也可以在其他公共区域安装充电桩。
对于业主在自己专有车位安装充电桩的行为,依据民法典第272条规定,业主对其建筑物专有部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业主有权利在自家专有车位安装充电桩。如果物业公司不允许业主安装充电桩,构成对业主专有权的侵害,业主有权基于物权请求权要求物业公司停止侵害、排除妨碍,也可以依法请求物业公司承担侵权责任。
对于业主在共有部分安装充电桩的行为,依据民法典第273条规定,业主对建筑物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对于业主在共有部分安装充电桩的行为,可能涉及相关公共区域用途的改变,依据民法典第278条规定,该事项应当由业主共同决定,即应当经参与表决专有部分面积四分之三以上的业主且参与表决人数四分之三以上的业主同意。在符合该规定的条件下,业主也可在小区公共区域设立共享充电桩满足用电需求。
翟业虎:在小区内,无论居民是否拥有固定车位,若安装了公共充电桩设施,该设施应保证服务于整个小区的新能源车。在充电桩数量有限的情况下,需建立类似小区管理规约的自律协议,由全体业主和居民共同遵守。通过协议明确规定,如何有序且充分的利用充电桩设施,例如按照时间或排队的先后顺序使用充电桩。若业主、居民不遵守相关规定,如占用充电桩车位,导致其他车主、居民没办法使用公共充电桩设施,则在协议书中规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或物业管理委员会有权将该车辆强行移离。相关联的费用应由新能源汽车的所有人或使用人承担。
刘国照:能采用车牌识别与智能地锁联动,通过技术方法杜绝占位。当燃油车等其他车辆驶入充电车位时,系统可以通过车牌识别技术迅速识别并通过语音和显示屏提示车主“充电车位,燃油车请勿进入”。同时,地锁不进行降落,直接阻止燃油车进入停车位,从而有效杜绝燃油车占用充电桩车位的现象。
记者:据了解,自2016年实施新国标规定以来,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口需要符合新国标的要求。按照有关标准,不一样的品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应该能够通用。但实践中,有部分车主反映出现充电口不兼容,比如充10分钟自动断电,而且若不是本品牌充电桩,没办法使用预约充电等功能。如何让不一样的品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实现真正兼容?
翟业虎:充电插头的问题属于标准化范畴,需要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统一规范。在车企销售过程中,国家可能会针对充电桩接口制定出一系列具体而明确的技术方面的要求,以确保市场的有序性与兼容性。
若插座类型不一,可考虑采用转换插头作为解决方案,以此作为过渡性的技术方法来促进不同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同时,国家应果断采取一定的措施,设定一个清晰且合理的期限,要求所有相关方在该期限内全面统一采用某一特定的插座类型。
记者:在节假日,新能源车抢充电桩的情况经常发生,怎么样才能解决充电桩不足问题?
刘国照:研发超长续航的新能源电池,续航增加,充电次数相对减少,可缓解充电桩不足问题。
科学布局充电桩。有序处置低效“僵尸桩”,增加“两区三中心”的充电桩建设,合理科学测算办公区、写字楼、商超、学校、医院、旅游景点等公共区域客流密度和利用率等因素,适当增加公共充电桩数量,缓解“一桩难求”的现象。
提高充电桩充电效率。通过技术方法将充电桩效能提高,为充电节约时机。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统一化。政府和行业协会合作,制定统一的充电设施建设标准,明确充电桩的技术方面的要求、安全要求和服务要求,包括充电接口、安全准则规范、充电功率等,确保充电桩的质量和可靠性。同时,发展多种类型的充电基础设施,包括快充、慢充、直流充电桩等,满足多种用户和场景的使用需求。
记者:充电桩由谁来监管?怎么样才可以规范充电乱象,确保产业健康发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刘国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对充电桩运营公司进行审查,着重监督其是不是合乎法律经营。受理消费者相关投诉案件,对充电桩运营企业的不规范经营行为进行指导和纠正,严厉打击“收费套路”等现象。
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对充电桩收费标准做规范。价格主管部门应会同住建部门、电力部门科学制定充电桩收费标准。实行政府定价的,收费标准由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核定;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收费标准由充电服务企业、公共停车场经营者或者管理者依照公平合理的原则自主确定,并在公示后执行。(法治日报)
据《自然》报道,经过数月攀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毅力”号火星车终于到达了一个火星陨石坑的边缘。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马欢团队围绕大脑生物能量神经可塑性调控与认知衰老开展了研究,发现在学习记忆或者人工诱导的神经活动下,神经元突触附近的线粒体基因转录明显地增加,促进大脑能量供给。
2024年,中国科技界捷报频传,大国重器亮点纷呈,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一项项科技成果,不仅标注着科技发展的中国高度,也为全球科学技术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凤凰山脚下,由十多栋楼房组成的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安静整洁,完全看不出这里曾是繁忙的工业生产厂房。隔着厚厚的玻璃,张国平和记者说:“那台不锈钢反应釜正在进行临时键合材料工程化放大试验。
放眼全国,各地积极发挥科学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这些可降解植入的‘骨头’,都是微细粉末颗粒通过3D打印制造出来的。”熊仕显介绍,该研究院拥有澳大利亚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烈锦,以及帅词俊、赵宝军、陈斌等国家级人才。
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以下简称“草案二审稿”)12月21日上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二审稿规定,“科学技术人员和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热情参加和支持科普活动”。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黄万波日前介绍,经过1985年至2024年的五轮系统发掘,研究人员已从巫山龙骨坡遗址采集到118种哺乳动物化石和超过2000件石制品。最近的古地磁测年根据结果得出,这些化石和石制品形成时间为距今200万至250万年,其中超过一半的哺乳动物化石为上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属种。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的发挥科学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以科学技术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还没到腊月,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吴家店镇包畈村村民陈亚舫已开始忙着订年猪。
两根“玻璃针”机器手,快速翻转细胞,准确无误地找到细胞切入点,精准提取细胞核后,再注入体细胞核……前后不过86秒,一个完整的细胞胚胎就已“孕育”完成,随后开启“克隆之旅”。
12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和AI学院双聘教授沈阳带领师生团队倾力打造的“人机共生:未来艺术的共创”画展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开幕。
我国科学家获取人类首份月球背面古磁场信息,填补月球磁场中晚期演化的数据空白。
近日,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正式发布。
在位于地下700米的液体灌装间里,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宣布“启动灌注”。紧接着,工作人员按下按钮,水经过层层过滤变成超纯水,并以每小时100吨的流量注入探测器水池中。
由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Engineering)评选的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18日在京发布,CAR-T细胞疗法、嫦娥六号、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柔性显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智能工厂、无人驾驶汽车、手术机器人、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超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入选。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十八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